我在这里先把儿童的范围就定义在0—12岁范围之内。 1.沟通方式上的不同。成人的沟通方式比较多样化而且拥有比较丰富的词汇量可以很好的形容自己,且成人的逻辑性较之儿童更好,基本可以清楚地整体叙述事情。抽离一下就是成人善于运用语言,可儿童却不能很好的运用,儿童不能更好的用语言这种成人间使用率最高的工具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这也就需要咨询师在对于一个儿童前来咨询的时候要考虑到在语言角色上的转换。 首先,咨询环境内降低语言的输出,尽量用游戏、活动,故事等来表达你原先应该用语言去表达的情感,而凡是用到语言的地方注意要简洁、简单,情感清晰,不要让来访的儿童去猜测情感态度,情感态度的清晰是对于和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我接触的一些孩子中,发现孩子在情感的体验上不仅仅有大家说的敏感更具有界限模糊不清的这个特点,也就是很容易用情绪体验去归类人群而不是用其他符合逻辑的特点或者是特征。这一点在我看来十分重要,放到具体的咨询环境中,就是如果你运用了类似TA父母的交流模式或者情感体验,很可能咨询在初级阶段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转换语言的状态,学习孩子的语言承认孩子的逻辑,因为孩子是不会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玩的,更不可能和一个和自己家长像的人玩。比如,一个孩子在游戏治疗中,孩子指着一个娃娃给咨询师说:她是xx。这个时候你的否定有意义吗?又如一个孩子指着一个狗的动物玩具说:这也是xx 继续按照他的逻辑说下去,看看为什么孩子会把这个狗说成是一个人,或者问问那你自己呢?或者他有其他的朋友嘛?你是他的朋友吗?这些都要比狗怎么能是人呢?你换一个娃娃吧要好的多。慢慢等待,这个孩子会把你想要的答案告诉你。 最后,称呼上我们会不会比你要更好,很容易拉近关系。人称上的变化对于开始一次儿童咨询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开端。而到了中后期,孩子对咨询师人称的变化也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更是关系进一步巩固的标志。 2.家庭(只讨论原生家庭)这一个因素是不一样的。相对于成人,儿童的咨询更多的需要家庭的介入。因为需要家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印证更多在咨询中发现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成人可以自主的去处理和家庭父母的关系,但是儿童不行,甚至是不可以。所以,在儿童咨询之后都要去和父母交流,也要给父母提出意见作为家庭作业让父母在家中完成。因为有时候很多家长来咨询,其实多半问题都是出在家长身上,而往往很多的儿童咨询最后比较难处理的还是家长的态度,家长来的时候多抱有孩子自己有问题,而自己的问题少或者根本就不承认有。所以,在儿童咨询中,家庭和儿童必须是同时开始的,只是一个方面的咨询最后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的理想。 3.对儿童要有充分的尊重并且给儿童足够的控制权利,学会比成人咨询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在成人咨询中,个体会因为难以忍受自己的痛苦而向咨询师倾诉,可是儿童不会。一个是因为第一点,另一个是因为儿童并不认为咨询师是一个可以值得信任的人(甚有的儿童是被家长“半威胁”来进行咨询的,这个时候阻抗就会很大,甚至还有家长用“医生”这个概念去吓唬孩子,噗)他们更倾向于自己的父母,或者过度的自闭。这个时候采用游戏治疗、绘画,沙盘之类的咨询方法会是一个打开这种局面的好方法。而采用这类方法就需要观察和等待。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表达,在游戏中他们会通过对于玩具的投射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比如,对人型的玩具会自己赋予玩具意义、打骂,将自己投射在玩具上自己扮演(成人咨询中相对来说就是画树画人,墨迹等投射测验等等)而这个时候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都是需要咨询师细心观察这其中情绪的变化,并根据这个变化提出问题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咨询进度和巩固咨访关系的切入口。 给儿童更多的控制主要体现在 @曹舟力老师,让孩子自己签字等,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信息,在这里你可以自由的充分的表达自己,你可以对你自己负责,你也是拥有权利的,有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中国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剥夺”式教育使得很多孩子对于责任的理解比较淡薄)这也会让孩子觉得你是不一样的一个“大人” 4.相对于成人咨询,儿童咨询中发现了问题要更小心谨慎也要更敏感。在成人咨询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可以考虑去询问来访者,来访者一般会给一个比较准确的他自己的感受。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很难,这是对自己的情绪体验的一种回忆和抽象。来访者是儿童就不会这么简单。首先,儿童的表达能力远不能够达到准确的表达自己,会因为无法回答而产生焦虑或者是回避也有可能对你的提问一片茫然。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将问题情景化,溶于他的游戏中或者其他在咨询中他喜欢的活动中。而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过用内化对话咨询一个多动症的儿童,效果比较理想。我觉得这要比直接的问更柔和也更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说的比较零碎,最后总结下: 1.像个孩子一样的,看世界,说世界,听世界,感觉世界。不要觉得幼稚,视线、听觉、语言,触摸都不一样,我拿什么和你谈? 2.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与其如同父母一样紧盯着孩子不放,不如看看他们的父母。 3.对待一个孩子要给他想要的那一份尊重,曾几何时的你也是这样的。 4.我真的不知道,所以不要告诉我怎么做,而是演/教给我如何做。一个故事比一通苦口婆心更能让我明白。 想起来了,再补。PS:可以的话,小孩子就保持和他的平视,很重要。爪机打的,排版错别字见谅了。 来源:知乎 作者:秦楠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6 个回答,查看全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