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备案的学校【点击查询】

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三)

时间:2015-05-21 01:56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考试驴 点击: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三),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人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倾向。A.自我暴露B.自我防卫C.自我抬高...信息由中大

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人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

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是一种( )策略。
A.隐藏自我
B.自我抬高
C.自我防卫
D.自我暴露

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因偏差。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10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 )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A.睡眠
B.生活
C.归因
D.治疗

105.(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
A.需要
B.注意
C.兴趣
D.动机

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关系。
A.U型曲线
B.倒U型曲线
C.线性关系
D.指数曲线

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的趋势。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迅速上升
D.不变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
A.亲合动机
B.成就动机
C.清晰动机
D.优势动机

110.亲合起源于( )。
A.依恋
B.恐惧
C.焦虑
D.社会化作用

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 )。
A.越高
B.越低
C.不变
D.难预测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 )。
A.较高
B.较低
C.变化不大
D.很难预测

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
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 )。
A.高
B.低
C.没有差异
D.低很多

114.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 )层次。
A.最低级
B.中级
C.高级
D.最高级

1 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的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关
D.很复杂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 )。
A.归因过程
B.张力过程
C.动机过程
D.转换过程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
A.习得性动机
B.成就动机
C.社会动机
D.抱负动机

118.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 )。
A.主观期望
B.成就水平
C.抱负水平
D.业绩要求

1 19.( )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A.亲合动机
B.权力动机
C.亲社会动机
D.侵犯动机

120.( )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A.动机受阻
B.焦虑
C.需要
D.挫折

121.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问是( )的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关
D.很复杂

122.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124.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 )。
A.利他行为
B.助人行为
C.道德行为
D.亲合行为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 )。
A.越少
B.越多
C.越难预测
D.迅速增加

126.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 ),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A.主观体验
B.社会知觉
C.社会动机
D.社会态度

127.( )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A.焦虑
B.嫉妒
C.恐惧
D.羞耻

128.( )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A.焦虑
B.嫉妒
C.恐惧
D.羞耻

129.( )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A.内疚
B.羞耻
C.焦虑
D.嫉妒

130.( )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A.归因
B.态度
C.动机
D.情绪

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 )模型。
A.P—O—X
B.B=f(P,E)
C.TIRO
D.A—B—C

133.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 )。
A.情感
B.行为倾向
C.人格
D.认知

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 )功能。
A.工具性
B.自我防御
C.价值袁现
D.认知

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功能。
A.工具性
B.自我防御
C.价值表现
D.认知

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 )属性。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 )。
A.最稳定
B.最难预测
C.最小
D.最大

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 )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的畏惧
B.中等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的畏惧
D.任何程度的畏惧

140.重复与说服效果呈( )关系。
A.线性
B.U型曲线
C.随机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A.P—O—X
B.TIRO
C.随机
D.倒U型曲线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模型。
A.P—O—X
B.B=f(P,E)
C.TIRO
D.A—B—C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 )。
A.费力最小原则
B.符合需要原则
C.社会交换原则
D.道德原则

143.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0代表( )。
A.他人
B.个体
C.另一对象
D.环境

l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
A.诱因的强度
B.回避动机
C.趋向动机
D.达到平衡状态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 )。
A.有无情感的交流
B.有无态度的交流
C.有无媒体的中介
D.有无言语的出现

146.沟通是( )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信息
B.情感
C.物质
D.意识

147.( )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A.信息
B.障碍
C.背景
D.认知

148.( )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
A.全通道式
B.圆周式
C.轮式
D.集束式

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
A.目光
B.面部表情
C.空间距离
D.姿势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距离。
A.公众
B.社交
C.个人
D.亲密

(责任编辑:)

共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